绿水青山背后,气象站的“监”守

科普时报   2023-08-11 09:33:43

通讯员 刘 娜科普时报记者 史 诗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巍巍秦岭,草木葳蕤。悠悠洛水,奔流不息。

秦岭,这条横亘于中国版图中心的山脉,以它1600多公里的长度和硕大的体量阻隔了西伯利亚的飓风,也挡住了南来的热湿气流。半湿润山地气候让陕西的商洛冬无严寒、夏无酷暑,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69.6%,重要水源地植被覆盖率超过90%,被誉为“秦岭最美的地方”。

在这幅绿荫层层叠叠掩映的生态画卷上,一个个小小的气象站有如“卫士”般点缀其中,不仅让天有可测风云,更守护并见证这片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⋯⋯

农田气候站“呵护”小木耳长成大产业

盛夏时节,秦岭深处的金米村翠色入画。两山夹峙的社川河畔,平坦坝地上,一栋栋陕南民居红瓦白墙,一排排木耳大棚鳞次栉比,一列列地栽木耳菌棒延伸至山脚。

眼下,正值木耳种植的空闲期,但陕西省柞水县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也没闲着,带领大批耳农集中收拢废弃的木耳菌棒,后续制成有机肥或是羊肚菌、牛肝菌的培养基。之后,秋季木耳的种植周期又要到了。

柞水地处秦岭腹地,因柞树多而得名。这里冬暖夏凉气候温和,是木耳最佳适生区。柞树又叫“耳树”,顾名思义就是生长木耳的树,当地农民也一直有种植黑木耳的习惯。如今,柞水木耳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保护产品。

在金米村柞水木耳示范基地旁,承载温度、湿度、雨量、气压、日照、风向、风速等七要素的农田小气候站正在实时监测气象数据,为木耳生长气候变化提供第一手气象资料。

“木耳生长对温度、湿度、光照等气象条件有较高要求,刺孔、挂袋、采耳、晾晒,整个木耳生长周期我们都要密切关注气象信息。”李正森举例说,耳农们需要提前观测10—15天的天气情况,未来3—5天没有雨,才会给木耳菌棒刺孔;如果未来3—5天是大晴天,就会提前浇水正常晾晒。

今年5月21日到6月5日,金米村一直是断断续续的阴雨天。对于地栽来讲,如果木耳需要采摘的话,就需要提前抢摘;而大棚种植的木耳面对连续阴雨天,需要耳农们做好通风处理,不浇水,保持木耳现状,不然木耳遇水会疯长,影响品相和品质。

李正森告诉记者,村里今年种了600万袋,又是全县前茅。过去三年,全县像金米村这样的木耳专业村由40个增长到65个,截至2022年,柞水木耳产业链总产值超50亿元,带动2.45万人致富增收。

气象“天眼”守护森林“会客厅”

植被丰茂,满山苍翠,森林覆盖率高达98.56%,这里深嵌在峰岭中,是秦岭最绿的地方。16418公顷的绿色林海中,生活着羚牛、黑鹳、红豆杉等许多珍稀动植物。

这里是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(以下简称牛背梁保护区),地处秦岭东段南坡,负氧离子含量高,是得天独厚的“天然氧吧”。

在牛背梁保护区栈道入口处,一台电子屏上实时可见气象监测数据,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在5130个以上。今年4月,牛背梁保护区内的两个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站投入运行,可实时监测景区负氧离子含量、温湿度等要素,从体感到观感,让游客对景区的好空气有“质”的认识。

此外,在牛背梁保护区和柞水乾佑河、金井河、社川河流域源头,工作人员还安装了多要素区域自动站,监测雨情汛情,为防治暴雨山洪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提供预警服务。提前看下天气预报,在一个好天气,选一条小道,循着潺潺流水,听着啾啾鸟鸣,这正是附近村民惬意生活的写照。

森林茂密,大树参天,空气清新⋯⋯商洛市镇安县塔云山的景致堪比江南水乡的诗意和韵味。

近年来,镇安县着力打造“秦岭最佳康养会客厅”,在开发气候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上,气象部门和景区双方联手进行了诸多尝试。值得一提的是,工作人员在重点云海景点安装了摄像头,全天24小时记录景观变化,持续一年时间记录云海景观呈现时间段。气候景观观测站也正在筹备建设中⋯⋯

塔云山所在的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,属于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,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明显,最热月平均气温约25℃,6月至9月平均气温约22℃,夏季格外清凉。如今,很多学校会组织学生来塔云山认识植物、写生绘画,这里也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。

2023年,商洛市气象局着手开展气象景观资源普查,将在全市打造云海、红叶、晚霞、日出等高质量天气气候景观地45处,建成秦岭气候观象台、秦岭小气候博物馆、中国小气候博物谷等3处气象景观体验营地,已申报省级“特色气候小镇”38个,“气候好产品”认证27个,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县5个,中国气候宜居县7个、避暑旅游目的地7个。

北斗气象卫星监测站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

秦岭降水年内分布不均,洪涝和干旱较多,尤其6月至8月,暴雨洪涝及其次生灾害,如滑坡、泥石流等多发易发。

这两年,商洛市气象局建立了市县两级气象、应急防汛、人盯人防抢撤基层综合治理“三合一”综合防灾减灾应急指挥平台,确保在最精确的预报时间内,迅速作出科学研判,及时组织防抢撤。

入汛以来,商洛市经历了7次暴雨、大暴雨天气过程,共撤离群众1.65万人,防抢撤精准度明显提升。商洛市商州区腰市镇副镇长董琳拿出手机,给记者看了近期微信群里密密麻麻的气象预警信息。“‘三合一’平台大大缩短了我们传达气象预警的时间,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,要骑着摩托车赶30多公里的路,去市里开会,再回来传达,浪费了很多时间。”董琳说。

在发生暴雨、山洪等自然灾害时,地面有线、无线通讯链路易发生中断,导致气象观测数据不能及时上传。北斗卫星气象监测站覆盖面广、传输距离远、故障率低、信号稳定、受地形气候因素影响较小,在灾害性天气过程中能够不受通信中断等因素的影响,确保气象数据传输正常。

商洛“北斗站”的建成,有效补齐了无网络信号、监测盲点等气象监测短板,在优化气象监测网络、解决偏远山区无有效气象通信信号问题、提升预报预警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,有效发挥了气象监测预警在防灾减灾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。

北斗自动气象站24小时不间断观测,可以避免因观测者的习惯和观测时间的差异而造成的误差,还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提供及时、广泛的数据进行综合天气预报。

在应对极端天气时,受灾的地方没有手机信号,北斗气象站依然可以传输数据,为做好精密监测提供数据支持。

如今的商洛,从一点到一片,由气象站组成的监测网越织越密。这张网把“千里眼”延伸到田间,让预警“跑”赢灾害,守护一方生态。(图片均由史诗摄)

最新资讯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