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》
今年3月28日,坂本龙一去世。这位世界级的音乐家生前一直在与癌症进行艰苦的斗争,2020年时医生曾告知他,“如果什么都不做,就只剩半年的生命了。”最后的日子里,他在《新潮》杂志上开启了连载,由好友铃木正文担任采访者,刊登了8篇主题各异的文章。本书便是这些对谈文章的合集。
“我还能看到多少次满月升起”是坂本龙一担任原声音乐创作的电影《遮蔽的天空》的结尾,原作者保罗·鲍尔斯在登场时如旁白般念出了这句话——“目睹满月升起的时刻又还能有多少次呢?或许最多还能有二十次。但人们总是深信这些机会将无穷无尽。”这也正是坂本的心声。
(资料图片)
如果说上一本自传《音乐即自由》是对自己幼年至57岁这一人生阶段的回顾,本书就是坂本龙一对生命最后十年的讲述,每篇文章都融入了关于生死的思考。我们能从中读到,他如何为3000棵古树的去留而写信发声,又怎样在病榻之上远程指导乐团的排练,正如铃木正文在后记中所写的那样:“他毫不吝惜地把最后的生之能量投入这些事情中,而并非单纯地去维系自己的生命。”
《唐人街内部》
你喜欢看美剧《西部世界》吗?讲述在美华裔移民的大热剧集《西游ABC》呢?两部剧虽然主题大相径庭,却有着同一名编剧的参与,那就是游朝凯。作为二代华裔移民,游朝凯深知异乡人在美国的不易,也热衷于讨论真实与虚幻的边界,这也是小说《唐人街内部》的由来。
小说讲述了一个住在唐人街的普通男人威利斯·吴的故事,吴梦想成为李小龙那样的功夫巨星,他从龙套演员做起,终于一步步走向梦寐以求的角色,却与此同时遭遇了唐人街的秘史、师兄的失踪案,以及父母一代被埋藏的过去。
在小说中,金宫饭店、鸿运楼等场景轮番出现,剧情也从历史剧、家庭剧骤然变幻到警探剧、爱情剧甚至是法庭剧,如同《盗梦空间》一般令人难以分辨剧本与现实的区别,随之而来的便是深刻的领悟:华人想要融入美国是多么困难,简直就像做梦一样。
2020年特朗普输掉了美国总统连任竞选,同年该小说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,游朝凯也成为《纽约时报》评选的年度十大小说家之一,这一切都像是对少数群裔的巨大鼓励。翻开这本小说,或许你也能够读到无数“杨紫琼”和“李小龙”的好莱坞故事。
《天珠传奇》
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,路边总是散落着各式地摊文学,以其惊悚、香艳和八卦著称,这让费滢誓要写出堪比《“正大光明”的秘密》《戴笠和他的情人们》的地摊文学,《天珠传奇》由此得名。在这部小说中,住在中国城的主角遇到了市价十万到千万一颗的“至纯天珠”,却发现它只不过是现代复制品。小说依托大量文献细节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——巴黎十三区的移民、泰国巴基斯坦混血的珠子猎人、失去居留的中国留学生——构建出一个难辨真假的故事,也拼凑出一整个失落的物质世界。
费滢是研究佛教文献与医学史的历史系博士生,也是一个古玩商,一个近十年没有新作的小说家。她年少时屡获文学奖项,却喜欢不务正业地“晃膀子”,搜集着与世界运转无关的器物、文本、知识与记忆的碎片,这部中篇小说集便是她在巴黎街头漫游的成果,糅合了日记、散文、口传文学、广告等多种文体。除去同名作,本书还收录了以作者故乡为背景的《行则涣》,以及颇具幻想色彩的“民国风”实验小说《反景》,三篇小说看似风格迥异,实则互为谜底和谜面。小说就像是费滢的小小游戏场,通过一颗天珠,即刻反观这一荒唐有趣的世界。
《阿尔戈》
阿尔戈是希腊神话中英雄们前往海外寻找金羊毛时乘坐的大船,它的部件被逐渐替换,但是这艘船一直都叫做阿尔戈。这就如同当恋人每次说“我爱你”时的场景,爱的意义会不断更新,但是爱仍然是爱,历久弥新。
玛吉·尼尔森是美国散文家、评论家和诗人,她擅长颠覆既定的文体分类,将理论批评、诗歌、自传等形式融为一体,本书是她继前作《蓝》之后将这种文体跨越发挥到极致的代表作。在书中,尼尔森通过性别理论、精神分析、后现代哲学等多重视角,记述了自己与艺术家伴侣从组建家庭到孕育生命的情感过程,以及不断生成自我、迎接未知的过程,也动摇了关于性别与婚姻的成见。本书被评论界誉为“自我理论”书写的典范,成为了美国国家书评奖获奖作品,并入选《巴黎评论》编辑精选和《卫报》21世纪百佳图书。
《美杜莎的笑声》
女性曾经被告知:你不能写作,你的笑声太大,行为过于歇斯底里……种种污名试图将女性禁锢在笼子中,它们均来自于男性的某种恐惧,恐惧化身为希腊神话中的海妖美杜莎,她扭曲的头发似蛇,具有将男人石化的力量。
然而,法国当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、散文家与文学评论家埃莱娜·西苏告诉我们,美杜莎同样代表着女性的力量和创造力。在这部代表作品中,她希望通过写作让身首异处、被男人割掉舌头的美杜莎重新开始言说。西苏认为,女性需要找到自己的语言和文学,这种写作强调直觉、感性与非线性的思考方式,常常要借助“飞走/偷走(voler)”的姿态,这也是属于女性的姿态——毕竟数世纪以来,除了去偷,我们对艺术均不得其门而入;但女性也是鸟儿,搅乱空间秩序、移花接木,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。“美杜莎”这一意象的重要之处就在于此:如果我们直视她的眼睛,便会发现另一重世界,正如西苏在书中所写:“她并不致命。她很美,而且在笑。”
《熊廷弼之死:晚明政局的囚徒困境》
熊廷弼是明末“辽东三杰”之一,他少年家贫、求学艰难,在29岁考中进士成为地方推官,39岁得到万历皇帝的青睐巡按辽东,此后,他的人生就与大明王朝捆绑在了一起。虽然熊廷弼胆识过人,曾以一己之力牵制了强敌蒙古、女真,明朝晚期的辽东却已经是千疮百孔,熊跌宕起伏的人生正象征着晚明政局的颓败,熊最终惨死断头台,也隐喻着明朝的覆灭。
本书既是名将熊廷弼的传记,也是一部刻画了明朝末年境况的历史著作。通过对历史细节的剖析,作者一改熊廷弼此前单一化的传统形象,挖掘了他复杂而摇摆的政治生涯,也带出众多同样如雷贯耳的历史人物——首辅叶向高、方从哲,东林党党魁顾宪成,权珰魏忠贤,传闻中懒政数十年的万历皇帝,彻底影响了大明命运的努尔哈赤,以及党争日渐白热化的凶险官场。
《我们为什么听音乐》
菲利普·鲍尔是一名自由科普作家以及物理学博士,曾在《自然》杂志担任物理学编辑二十余年。他也是一名资深乐迷,在读博期间玩过音乐,对巴赫、舒伯特、齐柏林飞艇、大卫·鲍伊如数家珍。鲍尔在本书中想要探讨的问题便是:人类为什么能创造音乐?我们又是如何理解音乐的?
读者或许会担心,音乐如此玄妙的艺术能用科学知识穷尽吗?不过,作者并不是要给出一个神经科学上的解释,他深知音乐不仅是某种数学,而是艺术与科学、逻辑与情感、物理与心理的美妙结合。但鲍尔也指出,人类的确有共通的声音处理机制,享受音乐的能力就藏在我们的基因之中,即使是没有文字绘画的社会也往往能找到音乐的影踪,就如那句名言所说:“没有音乐,就没有生活(no music, no life)。”在书中,鲍尔游刃于乐理、音乐学和文化研究之间,随机播放着大量古典乐、摇滚乐、民族音乐与爵士乐,并通过解释节奏、音高和音色等元素,说明了音乐如何引发人类的情感。
《鸟类的行为》
鸟类在人类眼中或是可供观赏的对象,或是代表着自由的生灵,但它们也有自己的私生活,许多日常行为甚至会颠覆传统观念,让人大吃一惊。《鸟类的行为》是文津奖推荐图书《鸟类的天赋》姊妹篇,也是近年来欧美颇受瞩目的鸟类科普图书。科普作家珍妮弗·阿克曼走访了世界各地的观鸟圣地和鸟类学实验室,与多位科学家深入交流后,将个人经历与前沿科研成果熔于一炉并写下本书。
阿克曼从事科学、自然和人体生物学方面的写作达30年之久,也为《美国国家地理》《纽约时报》撰稿。她的作品素来被盛赞为“以扎实的科学为基础的艺术”,书中经常可见准确生动的描写,比如海鸟如同在海上追寻气味的“猎犬”,暴风海燕们会根据风向嗅探空气,锁定食物;渡鸦看似阴森恐怖,实际上是世界上最贪玩儿的动物之一。总之,鸟类也会与同类交流、劳作、玩耍和育儿,拥有着可与人类媲美的高智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