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通讯员陈攀 工人日报-中工网记者王维砚
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七〇六所,提起陈宗权,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“技术控”。他的工位上总是亮着一盏小台灯,一阵阵敲击键盘的声音不时传来。普通人看来枯燥的编程工作,陈宗权却一直乐此不疲。30年来,他用一行行代码铺就成长的阶梯,让自己实现了从“工”到“匠”的蜕变。今年“五一”前夕,陈宗权荣获首都劳动奖章。
1993年,陈宗权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力学系学习。当时,电脑还不普及,陈宗权只在电视上见过。当他第一次走入学校机房,看到计算机老师手指翻飞,10分钟内就完成了一个指定功能的程序编写时,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在陈宗权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。
此后,他开始去计算机系旁听,自学计算机原理、程序设计、数据结构等课程,还加入了学校计算机协会。他边学边练,技能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,对计算机专业也愈发热爱。于是大学毕业后,陈宗权选择从事软件开发工作。
后来,他再次回到校园攻读硕士、博士学位。从计算机模拟仿真到网络安全态势感知,从功能设计到算法设计……他深入开展计算机技术研究,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,沉浸在代码世界带给自己的快乐中。
2018年,他来到航天二院,将自己的专业技术应用到国防领域的软件性能提升中。项目研发中,他主动请缨解决“手持机续航”问题。原有的手持机电池仅能维持1天,无法满足用户远距离传递要求。因此他重新编写了手持机软件,把多种节能思路应用其中,在不影响功能和用户体验的前提下,大幅度降低了手持机功耗,将续航时间提升到1个月。
随后,他参与到物联网系列产品的研发和售后工作中。他和同事们绷紧“软件质量大过天”的弦,每个产品都反复测试,将质量问题扼杀在握篮中。他所在的团队多次获得“软件质量提升优秀团队”等荣誉。
2020年初,陈宗权参加了北京市总工会组织的技能竞赛。凭借出色的软件编程技术和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,他在6小时内完成了职工食堂智能营养配餐系统的搭建以及相关文档编写,获得比赛第二名。